炎夏午後,在台大後門 RUFOUS 咖啡店裡,時間與空間漸漸交疊,將車水馬龍的復興南路化為奔騰的溪水,開啟了通往幽幽深谷的大門。「你真的很會挑地點欸!把場景全帶回 2009 年了!」伴著咖啡香,我和李佳珊在店裡聊了一個下午的溪谷歲月。
文:雪羊 / 圖:李佳珊
「我一直以為你是臺南人之類的…」
「那我成功了!我喜歡聽人家說你是『下港』來的!」方過不惑之年的李佳珊,在台北長大,大學才南漂求學,身上卻有著山村的恬淡隨性,與藏在沈著外表下的滿滿熱情。
▲ 霧台鄉馬里桑首映。 李蘊芬 攝
她是當今國內首屈一指的溪谷玩家,時常與外國友人組隊在台灣溯溪,甚至一次與跨越 7 個國籍的隊伍在馬里桑溪溪降的過程,還被拍成紀錄片《馬里桑溪》,在2017年搬上了大銀幕。
▲ 馬里桑溪。 Moritz Sonntag 攝
就讀成大、加入成大山協才開始爬山的李佳珊,曾在兒時被《漢聲小百科》描述的「父子斷崖」觸動,種下了登山的種子。
「喔喔喔!這是什麼地方!好酷!我要去!!」當時,她只想到這個地方看看,對山頭本身並不很感興趣,往後的登山風格也是如此:至今已經溯完了全台20幾條有看頭的長程溪谷,對水線瞭若指掌,百岳只爬不到一半。
▲ 飛龍瀑布上段。 楊礎豪 攝
「溯溪這個東西,很難說出為什麼啊,喜歡的人就是會整個陷進去。」大一下接觸溯溪就迷上的李佳珊,因為想靠著自己探索更多未知,而開始到處學習技術,大二便成了嚮導,帶領了人生第一支長程溯溪隊:鬼斧神工(溫泉溪)上大鬼湖。
▲ 卡社溪急流攻擊。 Onishi Ryoji 大西良治 攝
畢業後她持續帶領社團探索溪谷,在 2004 年一次溯登哈伊拉羅溪的計畫中,發現了馬利加南山北稜下,一處擁有三層巨大草坡的溪流迴灣;由於景色過於震撼,先前從未有人描述過,讚嘆之餘遂將此地命名「嘆息灣」,成為如今馬博橫斷上最動人的溪谷秘境。
不過她打趣的表示「嘆息灣的命名大家都猜錯了,嘆息是指三個學弟來到這種天外仙境,旁邊的妹居然是學姊,這件事很嘆息。」還真是打破人們的美好想像啊…
▲ Andrew Humphreys 攝
「這間咖啡廳,就是我當年打客委會築夢計畫的地方啊!」2009年,為了溪谷夢輾轉換了幾份工作的李佳珊,以「熱帶冰壁–極限運動考古學」為題獲選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築夢計畫補助,開始了到世界各地見聞溪谷世界的旅程:到中國雙橋溝學冰攀、去歐洲跟著跨國溪降組織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Canyon(CIC)見習溪谷訓練與制度、又前往日本感受北方島國的溪流,結識了在溯溪界非常有影響力的前輩茂木完治先生,也經他牽線結識更多好手。
▲ CIC課程。 林彥均 攝
「我不會日文,也沒有人脈,那時就托日本朋友一個一個寫信去問,但幾乎沒有人理我,還好有茂木完治先生。」這些經歷,都是她努力打破語言隔閡爭取來的珍貴緣分。
▲ 馬霍拉斯溪上溯合照
李佳珊不只在世界的溪谷中拓展了自己的視野,更將人脈帶回台灣,從第一個一起組國際隊溯大崙溪的木下德彥開始,到《馬里桑溪》裡的大西良治與田中彰,多年來她邀請各國友人來台溯溪,讓台灣的溪谷一躍成為國際舞台上的耀眼星辰。
▲ 卡社溪。 Tanaka Akira 田中彰 攝
「你知道嗎?以前4天就是世界級的長程溪降!」過去溪降運動對長行程很陌生,然而 2013 年李佳珊他們進行了浩大的「恰堪溪溯斷」計畫:從花蓮恰堪溪上溯光頭山,再溪降萬大南溪出奧萬大,歷時12天完成了台灣第一次經橫斷水線翻越中央山脈的攀登,為台灣溪谷活動樹立了全新的標竿,也啟發了世界對於高難度長程溪谷探索的想像。
▲ 恰勘溪。 李佳珊 攝
溪谷無疑是山的一部分,但我們大多對其感到陌生。這一聊開了我的眼界,重塑了我對溪谷的認知,原來台灣的溪流是如此特別、有這麼多玩法。
▲ 干卓萬
為了珍惜這個寶藏,生性低調不愛出頭的李佳珊,十年來默默努力推廣溪谷教育與技術的跨界整合:邀請CIC來台開課授證,促使台灣與國際接軌、卡社溪無名屍案整合了山青、消防與地方搜救隊、持續的路線開發與記錄等。
▲ 鄭博文 攝
「做你想做的程度,順其自然就好。」不強求、不急躁,她默默將各種緣分結合在一起,摸索出一條適合台灣的脈絡。「因為我得過很多幫助,該是時候回饋了。而且整個基礎族群變大了,你才找得到人跟你一起玩。」這樣的理由,真是很浪漫呢!
▲ 關斷
也許低調,但絕不冷漠,李佳珊足以溫暖激流的熱情,讓我感受到為何她能在這十年間,成為使台灣溪谷運動快速國際化的幕後推手之一、啟發更多人對溪谷的想像。而這樣的視野和實力,被她的謙卑與踏實包裹著,就像深潭中的巨石,作為溪床最穩固的基礎,默默隱身在平靜的水面之下。
※本站採用CC授權,請勿全文轉貼本站文章,歡迎「部份引用」與介紹,並註明出處,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