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山前的準備,除了基本的體力與擬定登山計畫以外,最重要的就是備妥登山道具了。最常聽到剛入門的朋友反應裝備不知從何下手,相信這也是剛開始接觸登山活動的人最苦惱的地方。目前市面上的登山道具百百種,這邊先提供一些適合入門者購買的清單當作參考,可視情況斟酌選購。#新手登山 #登山裝備
登山裝備,入門,初學者,推薦
文:Outdoor Chat 戶外茶
本文由 Outdoor Chat 戶外茶 授權刊載於百岳戶外學院,原標題為《初心者的必備山道具》
原文連結:初心者的必備山道具(上)、 初心者的必備山道具(下)
登山裝備,入門,初學者,推薦
保暖帽
保暖並防止頭部失溫。除了常見的針織帽、刷毛帽以外,也有填充羽絨或化纖材質的款式。有些款式會另外搭配上防風防潑水布料加強抗風寒的效果。
快乾頭巾
可加強局部範圍的保暖、防風或防曬功能。材質為彈性且透氣快乾的布料,且因伸縮性強,使用方式與範圍非常的廣。
太陽眼鏡
高海拔的山區,紫外線指數比平地高出許多,一副好的太陽眼鏡可防止紫外線對眼球造成永久的傷害。在雪季也能防止雪盲症。
Kungsleden-Photo by 在路上的阿薩姆
[身著]
排汗衣、內衣褲
洋蔥式穿著的內層,主要維持身體的乾爽,將吸收的汗水透過纖維的毛細作用快速散發到空氣中。建議穿著合身且排汗快乾的布料。常見材質有聚酯纖維或羊毛。羊毛控溫性很好,有冬暖夏涼的特性,就算濕了也能保有部份保暖效果,且富含角蛋白,可抑制細菌滋生,抗臭效果很好。
保暖外套
洋蔥式穿著的中層或保暖層,主要功能為儲蓄身體散發的熱能,防止失溫。大致分為三種類型:羽絨、化纖、刷毛。
Kungsleden-Photo by 在路上的阿薩姆
以相同保暖等級來看的話,重量跟收納體積由小至大為羽絨<化纖<刷毛。羽絨雖然在體積重量上佔有較大的優勢,但遇濕氣容易失去保暖效果,化纖材質在這點上較佔有優勢,就算遇到濕氣還能保有部分保暖能力。厚一點的刷毛外套保暖效果不輸其它兩者,但因材質較通風,會建議風大的環境搭配風雨衣抵擋風寒效應。三種材質類型視情況穿著,無所謂好壞。
雨衣雨褲
洋蔥式穿著的最外層,又稱風雨衣或硬殼衣,如字面上顯示主要的功能為防風擋雨。目前較大眾所認知的材質為Gore公司所推出的GoreTex防水透氣薄膜,除了供給各大廠牌使用在自家產品外,其他還有許多各大廠自行開發的防水透氣布料,應用在自家的防水產品上。與一般騎車的雨衣相比,最大的特點就是透氣度的差異。雨衣如果無法透氣的話,行走時身體所散發的濕氣會讓雨衣內猶如下著小雨啊!
快乾透氣長褲
登山穿著的褲子多由耐磨、彈性且透氣的布料製成,打版也經過特殊設計,在一些需要肢體動作較大的地形較不易受到拘束。夏季適合輕薄透氣的款式,冬季或雪季適合較厚一點的布料或軟殼材質。
Kungsleden-Photo by 在路上的阿薩姆
[手足]
手套
除了防滑耐磨,也有保暖、防水的款式。行程上需要攀爬抓握的路線,可選擇防滑耐磨的設計,這種在小北或一般五金賣場都買得到的粘膠工作手套就可以勝任。一般保暖款式材質多為彈性刷毛內層,有些款式會加上防風布料或可觸控螢幕的設計。防水手套通常會分內外層,較為厚重,除了適合雪季以外,也適合滑雪穿戴。
登山杖
作為手腳的延伸,平衡身體與減少下坡對膝蓋的衝擊,適當的使用登山杖可減少體力的流失。材質分為鋁合金與碳纖維,收納形式有折疊、伸縮兩種,可視個人習慣與喜好選擇。登山杖也可以拿來搭設帳棚或天幕,受傷時也能拿來當作擔架或固定板。
Kungsleden-Photo by 在路上的阿薩姆
登山襪
針對登山活動的需求,加強腳底的緩衝與耐磨性。厚度由薄到厚都有,可針對不同行程選擇適合的款式。材質大多為羊毛混紡,部分廠牌會針對不同部位加強局部加壓的效果。
防水登山鞋
針對登山活動加強鞋底與腳踝的支撐性,包覆性比一般鞋來得好,長時間在崎嶇的路面行走,較不易疲勞與受傷。登山鞋最重要的鞋底組成分為中底與耐磨大底,中底肩負緩衝與支撐的重責大任,材質主要分為EVA、橡膠、PU(環保材質)三種。以舒適度來說,PU是目前最為Q彈舒適的材料。EVA材質偏軟,久了容易彈性疲乏,價格也最便宜。橡膠最硬,價格介於兩者之間。
馬布谷-Photo by 在路上的阿薩姆
仿間相傳PU壽命短,容易水解,其實只要定期穿著,並存放在乾燥通風陰涼處,穿個4~5年是沒問題的。預算夠的話,會推薦一開始就選擇舒適度較好的PU材質。
綁腿
下雨天行走在濕漉的中級山或螞蝗路上,打上綁腿是個不錯的選擇。除了可減少雨水或異物跑進鞋子內的機會外,也可減少褲管被露水打濕的機率。晚上睡覺時,將綁腿蓋在登山鞋筒上,也能減少露水跑進鞋內的情況。
馬博橫斷-Photo by 在路上的阿薩姆
[裝備]
背包
對於裝載所有裝備的容器而言,絕對是戶外活動最不可或缺的一環。不同行程與攜帶東西的多寡,可視情況使用不同容量的背包。
20公升以下:適合單日行程。且無背板設計的款式,很適合當作攻頂包使用。
30~40公升左右:適合3天以內,免開火、免背公糧、睡袋、帳篷的行程。
50公升以上:適合多日縱走或睡袋帳篷都自行背負的路線。
通常中大型容量以上的背包,會分男女款式,背長、肩背帶與腰帶會針對男女身形有不一樣的設計。各款式的背長與腰帶可依個人身形再做微調。通常都會有人跑來問,哪顆背包最好?哪顆背包最好背?這沒有一定的答案,因為同一顆背包,絕對不會適合所有人的身形與背負習慣。建議大家至門市挑選背包的第一步,就是先決定容量,再來挑選2~3個(太多的話店員會很厭世的…)喜歡的款式,並請專業店員為你負重試背,選最舒適的那個準沒錯。
另外,近幾年極輕量化背包的推廣越來越普及,這邊跟大家分享一個觀念:作為裝載所有道具的裝備之母,背包應該是最後一個輕量化的裝備。同樣20公斤的負重,在有背負系統與沒有背負系統的極輕量背包裡,背起來不一定最舒適。
寶來溪-十坑-Photo by 在路上的阿薩姆
攻頂包
作為輕裝攻頂的背負小包。可挑選20公升以下,收納體積小的款式,型式設計就依個人喜好。
防水袋
收納容易因濕氣而失去作用的裝備。如羽絨睡袋、備用衣物、3C用品等,也可使用一個比背包稍大的款式,放置在背包內做好整體的防水策略。除了最簡單(但很吵雜)的塑膠袋以外,也可選擇密閉性良好的防水壓縮袋。
睡袋
登山通常會建議選擇壓縮性較好的羽絨睡袋。選擇睡袋的第一件事,就是先決定你大概要在多冷環境下使用。專業的睡袋通常會經過相關規範單位測試(EN 13537 / ISO 23537),並標示溫標:
舒適溫度-標準體型的女士,可一夜好眠的溫度。
最低溫度-標準體型的男士,可一夜好眠的溫度。
極限溫度-標準體型的女士,可維持6小時不會因失溫而有生命危險的溫度。
以上均為建議值,實際情況因外在環境與個人因素有所差異。建議極限溫度可以不用參考了,新手保險起見,請以舒適溫度為指標。另外,同樣保暖等級的睡袋,會因羽絨膨鬆係數(FP)、填充克數、絨羽比、表布等設計,而影響整體的重量,當然也會影響到售價。選購時可在售價與重量上取得平衡。但千萬別因小失大,買了便宜卻不夠保暖的睡袋上山,半夜睡到發抖而失溫可是很危險的!
寶來溪-十坑-Photo by 在路上的阿薩姆
睡墊
睡眠時,位於身體下方的睡袋基本上是呈現壓扁的狀態,容易造成冷點以致體溫散失。睡墊基本上就是補強了這一塊,除了舒適以外也能隔絕地上的熱傳導。專業的睡墊也如同睡袋有等級之分,經過相關規範單位測試後會標上R值(R-Value)也稱熱阻值,數字越大,阻隔低溫效果越好。以下提供概略的R值建議當作選購的參考:
R值1.5以上 — 適合低海拔戶外環境
R值3左右 — 適合台灣三季高山
R值3以上 — 適合雪季
目前睡墊的材質形式主要分三類,
泡綿睡墊 — 使用快速方便,較不易有被刺穿的疑慮,也可拿來當臨時坐墊。僅體積稍大一些,大多需要外掛於背包外。
充氣睡墊 — 收納體積小,使用前需打氣,容易有破洞的疑慮。是目前R值可以做到相對較高的款式,當然也反應在售價上。
自動充氣睡墊 — 內裏填充發泡棉,氣嘴打開會因泡棉膨脹自動吸氣。重量較其他兩者稍重,價格較充氣式便宜,體積介於其他兩者之間。
選擇上建議首要考量是R值,其次是重量與體積,當然價格就看口袋深度了…
水壺、吸管水袋、保溫瓶
補水系統目前有兩派喜好者,分別是水壺與吸管水袋。
水壺最大的優點是,可以清楚的知道剩餘水量,好掌握行進間喝水的頻率。市面上最為人所知的Nalgene水壺,甚至可裝入燒好的熱水,睡前放入睡袋保暖,隔天一早起床就有溫水喝。也可將其放入濕襪子、濕鞋子內,利用高溫加速乾燥進程。雖然有人覺得放在背包側袋內,拿取時總有些麻煩,不過最近外掛水壺袋的選擇也變多了,應可解決這一煩惱。
吸管水袋為一儲水袋連結吸管的設計,本體通常放置於背包背板的內外側專用空間,管線從背包拉出後沿肩背帶固定於胸前。這樣設計的好處是走路時隨時可吸取補水,吸管出水量相比水壺也較容易控制。但較為麻煩的部分是不易掌握剩餘水量,補充水也稍不方便。另外,清洗與晾乾也較花時間。
至於保溫瓶那麼重有必要嗎?如果在山上想免開火隨時就有熱水喝,那保溫瓶是不可或缺的。拜現在技術越來越發達,針對戶外使用的輕量保溫瓶款式也越來越多,有空可以至戶外用品店逛逛挑選。
武陵四秀-Photo by 在路上的阿薩姆
鍋具餐具
登山的裝備需求不外乎就是質輕好攜帶,鍋具餐具也不例外。常見材質與特性如下:
鈦合金 — 重量最輕,耐刷洗,無毒耐侵蝕,但價格也最高。
鋁合金 — 導熱最好,重量介於鈦跟不鏽鋼之間,僅適合用海綿清洗,不耐硬刷。
不鏽鋼 — 重量最重,耐刷洗。
如果講求輕量與炊事簡單料理的話,建議可選購鈦合金的款式。會煮米或較複雜料理的話,建議選擇導熱良好的鋁合金,較不易燒焦。
小編不在家的大吉嶺 補充:鍋具與爐具的搭配與選擇,可以考量自己的炊煮習慣,包含料理的類型、份量的多寡,以及整體搭配起來的預算與重量。適合自己的道具,就是最好的道具!在各種選擇間,找到屬於自己的搭配,這種尋覓與抉擇的過程,或許就是道具的道吧。
餐具的選擇,除了許多折疊收納好攜帶的款式外,也可僅帶一隻叉匙,基本上大多食材用一支叉匙就能搞定了。
寶來溪-十坑-Photo by 在路上的阿薩姆
[小物]
垃圾袋
不要再問垃圾要丟哪了,自己帶下山。
所以你需要垃圾袋。
打火機
除了預防爐頭點火失靈備用以外,萬一走失了,還可以生火自救。
然後請帶打火石的樣式,別帶壓電式點火的款式,因為壓電式在部分環境容易失效。
哨子
緊急狀況可吹哨求救。
救生毯
通常有一面會是鋁箔材質,可以反射身體的熱能,緊急狀況時將其包覆住身體,維持體溫。厚一點的材質更可拿來當作緊急天幕或地墊使用。家裡的緊急救生包也適合備用一個。
定位工具
行前事先做好路線功課,可將該地區的地圖與指北針帶著,學會判別方向,緊急時也會救自己一命。也拜科技發達,現在有很多手機APP也有相關的登山路線定位功能,大家可以上網查詢下載。
頭燈
戶外專用頭燈通常會有幾個規格標示當作選購參考:
流明數 — 也就是亮度,通常只要是一般團體行走的話,亮度不用太高,150~200流明左右就很夠用了。
防水係數 — 標示為IPX+數字,數字越大代表防水效果越好。目前大部分的頭燈至少都有做到IPX4(全方位防潑濺)的等級了,選購時可以留意參考。
紅光 — 紅光很重要,也是一種禮儀。只要是晚上在山屋內,請一定要開紅光,紅光的波長較不易刺激到別人的眼睛。
鋰電池設計:有這個很好,就不用另外帶備用電池了,直接用行動電源充電就好。
行動電源
總是要滑手機的嘛,還可以幫你的頭燈、導航、衛星電話充電。
快乾毛巾
不要問可不可以洗澡了,帶條快乾毛巾擦擦身體就好。
衛生紙
民生必需品啊,一樣用完記得帶下山。
耳塞
如果你是個淺眠的人,剛好又要睡山屋,那強烈建議你一定要準備耳塞。
以上,針對剛入門的新手,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會很實用。
※本站採用CC授權,請勿全文轉貼本站文章,歡迎「部份引用」與介紹,並註明出處,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