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tpost
【達人推薦】7個國外登山的行前小建議
隨著觀光旅遊的逐漸開放,相信越來越多人開始安排海外健行(國外登山),今天小編就整理了七個海外旅行的小建議給大家!
hotpost
隨著觀光旅遊的逐漸開放,相信越來越多人開始安排海外健行(國外登山),今天小編就整理了七個海外旅行的小建議給大家!
偉傑才一進門來,便用豪爽健朗的口吻對著佳賢(百岳品牌經理)揮一揮手,問聲好, 怎麼到哪都能遇見你啊!佳賢。你跟我想的都沒有錯,天生下來愛山愛海的戶外人們, 總是會在地圖上那麼一小點大小的美麗台灣,來個不期而遇,上回在藤枝,再上上回是在馬博橫斷。
正當你走進百岳高雄店門前,不經意地會被朱紅色的對聯與醒目的字句給吸引著,右手邊上聯寫著,山脈風雨冰雪岩是咱動力的泉源,再往左看下聯為,朋友兄弟好妻子是咱成功的本錢,抬頭往上橫批則是"服務是我百岳的全部",百岳戶外用品,創立於 1982 年,由創辦人林啟文(我們習慣稱呼他為林老師)於高雄創立,最初抱持著一股熱愛山林挑戰自我的心情,與服務大眾的熱誠,有意推廣登山健行等戶外活動,傳達正確的戶外知識,同時分享優質戶外裝備給大家,一路走來風雨冷暖,如今邁入四十週年。
玉里,花東交界最有故事的一座城鎮,布農族以中央山脈為家、阿美族世居縱谷,兩條八通關古道翻越大水窟來此,帶來了清兵與日警,為這裡增添和著煙硝和外語的異國記憶。尚未入秋的九月,我一下花蓮直達玉里的太魯閣號,準備轉進沒有火車的卓溪鄉,只見熱氣混著幾次馬博與八通關的回憶席捲而來;這裡乘載了許多人的山岳回憶,就如同車站門口向我招手的沙力浪,繼承了屬於拉庫拉庫溪的布農史話。
他,是伍元和,因博學多聞,岳界人稱「五摳老師」;中興法商登山社出身,也擔任過該山社指導老師,是「那個住社辦的學長」傳說主角,也是見證了台灣近代登山史,與山為伍近35年的「老派登山家」。
只要會使用離線地圖APP,十之八九聽過甚至正在使用的「魯地圖MOI.OSM」。他是 Rudy,天命之年卻有著六十的謙和與四十的爽朗,是「魯地圖」的作者,這個名字也正是朋友以「Rudy」為諧音發想的...
「大概2006吧!很久很久了。」地圖產生器是台灣最重要的免費地圖瀏覽、製作、下載工具,對台灣的山岳探勘有巨大貢獻,讓地圖與航跡變得容易取得,大大增加了登山的方便性。這一切的根源...
「我也好久沒上來了,齁!因為最近都在畫圖,天氣又都不好,看著外面的山,又出不去!」這天,溫暖的冬日陽光灑滿整個台北盆地,一掃年初讓七星山也下雪的陰鬱寒流,兩個被關太久的登山人相約金面山散步,享受難得的首都晴空。
一個深秋早晨,雨後的和平東路還未乾透,我懷著久仰與期待的心情,走向師大綜合大樓下的咖啡廳;還沒推開玻璃門,就看見一位面相敦厚的師長,坐在店內最深卻仍看得見陽光的地方。閒談之間,眼前這位個頭不高、和藹穩重的前輩卻讓我整個上午沐浴在春風之中。他是謝智謀,一位投身戶外教育超過二十載的山孩子。
「如果我想要一個超能力的話,那要怎麼樣的超能力?所以我就想說,如果我可以傳遞幸福的話,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酷的事情。」頭髮半乾,戴著大圓框眼鏡,體型豐滿的李岱鑫熱血聊著自己的夢。這天,他剛剛頂著風雨從新店騎單車到關渡宮,結束一場企業培力課程,才回到熙來攘往的南京復興街區。
「我剛去花蓮就發生很多大事,像婚紗街整條火警啊,還有那種小嬰兒整個被燒成木炭,甦醒球一碰到嘴唇就脆掉。」秋天深夜的林口台地,狂風在大樓間流動,發出規律的呼呼長音,我聽著身旁有著圓亮雙眼和堅挺鼻樑的蔡奕緯,說著十幾年來的救護心路,還有他與山的緣分。
搭車離開陰雨連綿的台北,越是往南,陰鬱的雲氣就越顯稀薄,過了八掌溪,窗外已是久違的藍天白雲。人群在新營火車站出口等待著各自的約定,我和一位身穿暗綠色山岳線條 T-shirt 的大哥對上了眼,他卻比我先開口:「欸,雪羊嗎?」「啊!輝哥!久等了!」
車水馬龍的中和,有許多隱於喧囂的小巷,這天我們相約在一間沒有招牌的小店吃著炸豬排,配著白飯一口一口,慢慢聊著山裡的事。「其實我不是很喜歡受訪,因為有了知名度,就不方便做『壞事』了,哈!」鄰座體格精實、捧著碗的手仍隱約沾著白色粉末的青年,用平穩而不沈悶的聲音調侃自己,笑容將眼角擠出不符年齡的深深魚尾紋,有種樸實的親切感。
「乾杯!」清脆的玻璃聲響,道盡高雄人熱情的待客之道,然而熱炒店的一桌好菜,卻讓今天的朋友略顯猶疑。「這是什麼?」「五更腸旺,很好吃喔!」「我沒吃過耶!」「你來這麼久沒吃過?那就更要試試看啦!」佳賢豪爽推薦這道台灣美食,給我身旁有著精瘦體格、高鼻金髮與一對淡琥珀色瞳孔的老朋友,李哲愷。今年將近35歲的他,已走完台灣百岳。
炎夏午後,在台大後門 RUFOUS 咖啡店裡,時間與空間漸漸交疊,將車水馬龍的復興南路化為奔騰的溪水,開啟了通往幽幽深谷的大門。「你真的很會挑地點欸!把場景全帶回 2009 年了!」伴著咖啡香,我和李佳珊在店裡聊了一個下午的溪谷歲月。
中興新村的荷花含苞待放,我推開夕陽斜靠的木門,光線暈黃的餐廳裡,一個厚實的身影背對入口靜靜坐著,灰髮如同玉山峰頂礫石般閃耀。懷著久仰的心情入座,眼前對我微笑的,是一位台灣海外攀登的先行者。
四月的鳳山,微風宜人又帶點涼意,我和佳賢在一幢玄武岩黑的公寓前停下腳步。「不好意思,我們想找楊天攢先生」懷著忐忑的心,一個箭步上前詢問正好要出門的年輕女子「喔好!請稍等!」沒多久,一位髮色斑白如三角點花崗岩、眼神明亮又帶著招風耳的老先生,帶著親切的笑容從電梯內走了出來。
也許,人們對她已經很熟悉:救難女俠、受困冰河、八千米登峰。身為第二位登上聖母峰的台灣女性,如今攀登過的八千米山峰也已遠遠超越前輩,人稱「三條魚」的詹喬愉,無疑是當今台灣1980世代登山家中,最耀眼的星星之一。
黃耀禾,土生土長的高雄人,2017年參與過哈崙救難任務,是「羌虎跨域生活」的靈魂人物,和阿果差不多大,幾年前與他相識,覺得是個不受拘束卻又沈穩內斂的登山者。情人節這天,我們在高雄一間頗有懷舊風格的台式咖啡館相約,聽著他與愛情長跑多年的王南雁,說著屬於他們的山岳故事。
記得是國中吧,每到週日中午,我總速速用完餐守在電視機前,等著期待的旋律響起——悠遠嘹亮的原住民歌聲,透過螢幕帶我遨遊台灣神奇的山林之中……